close

一點,心靈更富足!談綠色减碳生活  

愛地球的根本處方 回歸人心才是解决之道 

 

  

全球的生態與能源危機,在近幾年日益嚴重,僅管大家高喊有機與環保生活,但是普遍台灣人民在落實與實行簡單生活的機率却不高,因爲商業與媒體主導了大多數人的生活。凡事都追求多一點,却忽略了關懷與尊重大自然,環境惡化之速,也惡性循環的造成人類生活的改變與天灾傷害。

  文明或許帶給我們很多便利,但也帶來了過度消費;與過去淳樸時代相比,我們是否該反問:「我們有更快樂嗎?我們的生活品質有更好嗎?」

  生活品質不在于多麽文明進步,而在于內心的富足,因爲生活環保與心靈成長其實是一體兩面。

  深入探究,環保問題其實涉及了一個國家的政治、社會、經濟等各層面因素,且每個層面環環相扣。除非我們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,否則,無法根本的解决人類和地球的危機。

  地球公民協會創辦人李根政就認爲,除了制度的改變,最根本的其實是牽涉「人心」的問題,我們應該從如何回到自身去豐富自己心靈,怎麽去過簡樸生活做起。當人們開始能過著簡樸生活,節約使用資源,深層的探究,就是追求身、心、靈協調的生活。

  博仲法律事務所負責人,同時也是台灣野蠻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認爲,人們應該先收回向外求的眼光,看看自己擁有什麽,重新盤點自我的生命資産,然後從小處著手,減少不必要的消費,善用保護自身有限的資產,就是一種環保的作為。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的張菁砡也認為,「從檢視什麼是自己想要,才是真正需要的開始,如果想要的太多,心靈反而會更空虛」。

  《老子》:「少則多,多則惑。」其實就是從心出發,人只要清心寡欲,人生就能變得更快樂。當大家制約于經濟發展,陷入國內生産毛額(GDP)、國民生產毛額(GNP)窠臼,庸庸碌碌追求「多」、獲得「多」,才能變得快樂的同時,卻發現真正的快樂富足,並非來自滿足慾望。事實上,人們的需要並不多;但人類的心靈,已經習慣這種消費的生活方式。 地球雖然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的需求,但却供養不了人類的欲望,「因爲欲望是無窮的,」李根政說。

  人是自然環境循環的一部分,我們必須明白,凡是我們製造的毒素,其實終將回到我們人的身上,唯有瞭解自然,幷且尊敬它,學習共存才是永續之道。

  透過李根政、文魯彬、張菁砡、謝秀連等人的經驗分享,如何創造對環境「零負擔」的態度,可以從落實「簡樸生活」開始。

  李根政强調,時時保持感恩的心,不浪費資源,盡可能節制自己的消費。主張簡樸生活,其實並非受苦,而是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平衡與協調。當內在滿足了,外在的需求便會減少,才會由內而外、如泉水般湧現知足和快樂。

  人們面對生活消費選擇時,應處處想到環保,從食衣住行育樂實踐。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主席帕喬裏提出的:「不肉食、多騎脚踏車、簡約消費」呼籲,在台灣《慈濟基金會》也提出「疼惜大地,力行减碳333」的呼籲,透過改變生活態度,爲地球善盡一份公民的責任。

  强調在食的方面,力行「素食、選擇低碳里程食物、不浪費食物」,在節能方面力行「多騎單車(多搭乘大衆交通工具)、省水、省電、惜紙」,在檢樸過生活方面「不追求流行、延續物命、不使用一次性商品」。

 

 

【 範 例 篇 】

愛臺灣的外國人 文魯彬:用六感,察覺自然因果

許多人以爲自己生活得很好,却忽略了真實感受自己的需要,忘了聆聽自己聲音,以致對環境冷漠,即使對自己唯一可以掌握的環境:身體,也常忽視傷害,文魯彬說:「每個人應重拾六感,認真關照自然環境,用心感受自己要的生活品質。」

 

  坐在會議室裏,耳旁聽見的是窸窸窣窣風吹動葉子的聲響,還有鳥兒的啼叫,陣陣的徐風吹來,天然的凉爽。步入博仲法律事務所,的確讓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
  有別于其他辦公大樓的燈火通明,這裏映入眼簾的幾乎不是大盞明亮的燈光,有的是自然的竹林造景,以及戶外采光。而這些節約環保的工作環境,就是這位身著印花襯衫的博仲法律事務所負責人文魯彬的杰作。

  幾年前的一場肺疾,帶給文魯彬的啓示,除了更重視身體健康,還要珍惜自然環境。現在的他積極爲臺灣環境奔走,入籍臺灣的他一直覺得,個人環保跟社會環保是密不可分,而最簡單的方法:就是改革從自身做起,從小處著手。

  對于環境的冷漠,仿佛是現代人的常態。對此,文魯彬認爲,這是人們可能不知道問題所在,或是他們以爲自己生活得很好,却忽略了真切感受自己感覺的需要,忘了聆聽自己聲音。

  大家都聽過「五感」,指的是: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聽覺、觸覺,但是文魯彬表示,其實人們應該擁有的「六感」,除了上述的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聽覺、觸覺外,其中最重要的還有「心的感覺」,這也是他强調的「第六感」。

  文魯彬指出,凡事會影響到這六感的所有自然生態、社會經濟、人與文化都是環境生態的一部份。文魯彬指出,「人其實會反映環境的好壞,當感覺不好,其實也是反映出某部分的環境好壞」人們總是忽略了自我深層感受而不自知,或是習慣于一種自以爲常態的生活方式。即使是自己的身體,有時候也會冷漠忽視,「人們總會做一些傷害自己唯一可控制的環境:身體」,文魯彬無奈地表示。

  他認爲,人們應該重拾自己最重要的六種感官,認真地去感受、關照與我們相親近的自然環境,以便爲自己選擇該擁有怎樣的生活品質。

  「從觀察中開始,發揮自己六個感覺,進而覺察生活所見所聞現象的因果關係」,文魯彬說。

  創造對環境「零負擔」的「綠色辦公室」便是文魯彬的理想,博仲法律事務所整個工作型態都遵守這項原則,强調要對同仁、對社區、對環境的友善。省電、節水、資源回收、不用塑膠袋等,在這裏都是視爲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
  位于屋頂的四個大鐵桶回收約4噸雨水,透過回收雨水、加裝節水龍頭及馬桶,截至2007爲止,辦公室用水量已比2004年少了四成。從2004年開始計算能源量以來,三年共少用兩萬兩千多度,省下六萬多元電費,水費約省了17000元。

  而頂樓空間更有個大家集思廣益設計的空中花園,有廢弃輪胎圍成的菜圃,種了一些可以「吃」的植物,青葱、紅鳳菜、九層塔、香茅、萵苣等。菜圃旁還有一個水生植物池以及一間木制的堆肥厠所,上完厠所用木屑、乾草堆起來,腐化後,就能成爲有機肥料。

  接近正午時分,文魯彬特意爬上圍墻,爲我們解釋種植在圍墻上的爬藤植物,「若是這些吸熱的爬藤植物長得好,就能减少冷氣使用量,相對地也减少大樓的用電量」。就是從這些小地方開始,文魯彬都仔細關照,不僅讓我們深深感受到,談論環保不單是口號,而是一種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,也是他所堅持一個企業家應具有的社會責任。

 

【 方 法 篇 】

省電省荷包 减碳,從生活細節做起!

如何從食衣住行做環保?

《食》:

●少吃肉:
  (因爲畜牧業消耗大量的穀、豆類,也消耗大量珍貴的水;生産一公斤牛肉要投入八公斤穀物、生産一公斤猪肉則需三公斤穀物飼料。如果减少吃肉,就能减少穀物飼料的消耗,及廢弃物所造成的溫室效應。),如果一人改吃素一天,可减少4.1公斤CO2,等于180360棵樹一天內之CO2吸收量。

●購買本地當季産品:
  支持本地農産品,可以减少長程運輸所需能源與二氧化碳排放量;選用當季食物,除了美味新鮮,更能免去儲藏的過程,一次購買所需的量不浪費。若一個禮拜選用一次當地産品,一年就可减少兩噸二氧化碳。

●自己帶水壺:减少購買飲料,製造更多瓶罐垃圾。

●少開冰箱:
  每開一次冰箱門,壓縮機需要運轉10~20分,才能回冷,减少開門次數與時間,保冷又省電。

《衣》:
●認識衣料來源:選購天然棉、麻等自然材質(有機性的),才可回收再生。

●依洗標來購衣及保養衣服,以延長衣服的壽命。

●搭配變化飾品,舊衣新穿。
  每一件新衣的背後都代表著能量和資源的消耗,有些是合成材料,更是石油製品。另外,棉花田雖占全球耕地的3%,却消耗了全球將近25%的農藥。因此,與鄰居、友人交換衣服,或將穿不下的衣物送給其他孩童,淘汰衣物的布料也可重新使用,製作抹布、環保袋等,省錢更省資源。

●衣物累積相當數量再洗滌:
  先浸泡20分鐘,可提高洗淨效率,衣料損傷少。幷使用「適量」符合環保標章的清潔劑(肥皂絲、肥皂粉更佳),易洗、好沖、省水、省電。

(全文請詳見禪天下雜志 NO.74)

 

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 

一点,心灵更富足!谈绿色减碳生活  

爱地球的根本处方 回归人心才是解决之道 

 

 

 全球的生态与能源危机,在近几年日益严重,仅管大家高喊有机与环保生活,但是普遍台湾人民在落实与实行简单生活的机率却不高,因为商业与媒体主导了大多数人的生活。凡事都追求多一点,却忽略了关怀与尊重大自然,环境恶化之速,也恶性循环的造成人类生活的改变与天灾伤害。

  文明或许带给我们很多便利,但也带来了过度消费;与过去淳朴时代相比,我们是否该反问:「我们有更快乐吗?我们的生活品质有更好吗?」

  生活品质不在于多么文明进步,而在于内心的富足,因为生活环保与心灵成长其实是一体两面。

  深入探究,环保问题其实涉及了一个国家的政治、社会、经济等各层面因素,且每个层面环环相扣。除非我们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,否则,无法根本的解决人类和地球的危机。

  地球公民协会创办人李根政就认为,除了制度的改变,最根本的其实是牵涉「人心」的问题,我们应该从如何回到自身去丰富自己心灵,怎么去过简朴生活做起。当人们开始能过着简朴生活,节约使用资源,深层的探究,就是追求身、心、灵协调的生活。

  博仲法律事务所负责人,同时也是台湾野蛮心足生态协会创办人文鲁彬认为,人们应该先收回向外求的眼光,看看自己拥有什么,重新盘点自我的生命资产,然后从小处着手,减少不必要的消费,善用保护自身有限的资产,就是一种环保的作为。荒野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的张菁砡也认为,「从检视什么是自己想要,才是真正需要的开始,如果想要的太多,心灵反而会更空虚」。

  《老子》:「少则多,多则惑。」其实就是从心出发,人只要清心寡欲,人生就能变得更快乐。当大家制约于经济发展,陷入国内生产毛额(GDP)、国民生产毛额(GNP)窠臼,庸庸碌碌追求「多」、获得「多」,才能变得快乐的同时,却发现真正的快乐富足,并非来自满足欲望。事实上,人们的需要并不多;但人类的心灵,已经习惯这种消费的生活方式。 地球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的需求,但却供养不了人类的欲望,「因为欲望是无穷的,」李根政说。

  人是自然环境循环的一部分,我们必须明白,凡是我们制造的毒素,其实终将回到我们人的身上,唯有了解自然,幷且尊敬它,学习共存才是永续之道。

  透过李根政、文鲁彬、张菁砡、谢秀连等人的经验分享,如何创造对环境「零负担」的态度,可以从落实「简朴生活」开始。

  李根政强调,时时保持感恩的心,不浪费资源,尽可能节制自己的消费。主张简朴生活,其实并非受苦,而是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平衡与协调。当内在满足了,外在的需求便会减少,才会由内而外、如泉水般涌现知足和快乐。

  人们面对生活消费选择时,应处处想到环保,从食衣住行育乐实践。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主席帕乔里提出的:「不肉食、多骑脚踏车、简约消费」呼吁,在台湾《慈济基金会》也提出「疼惜大地,力行减碳333」的呼吁,透过改变生活态度,为地球善尽一份公民的责任。

  强调在食的方面,力行「素食、选择低碳里程食物、不浪费食物」,在节能方面力行「多骑单车(多搭乘大众交通工具)、省水、省电、惜纸」,在检朴过生活方面「不追求流行、延续物命、不使用一次性商品」。

 

 

【 范 例 篇 】

爱台湾的外国人 文鲁彬:用六感,察觉自然因果

许多人以为自己生活得很好,却忽略了真实感受自己的需要,忘了聆听自己声音,以致对环境冷漠,即使对自己唯一可以掌握的环境:身体,也常忽视伤害,文鲁彬说:「每个人应重拾六感,认真关照自然环境,用心感受自己要的生活品质。」

 

  坐在会议室里,耳旁听见的是窸窸窣窣风吹动叶子的声响,还有鸟儿的啼叫,阵阵的徐风吹来,天然的凉爽。步入博仲法律事务所,的确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
  有别于其他办公大楼的灯火通明,这里映入眼帘的几乎不是大盏明亮的灯光,有的是自然的竹林造景,以及户外采光。而这些节约环保的工作环境,就是这位身着印花衬衫的博仲法律事务所负责人文鲁彬的杰作。

  几年前的一场肺疾,带给文鲁彬的启示,除了更重视身体健康,还要珍惜自然环境。现在的他积极为台湾环境奔走,入籍台湾的他一直觉得,个人环保跟社会环保是密不可分,而最简单的方法:就是改革从自身做起,从小处着手。

  对于环境的冷漠,仿佛是现代人的常态。对此,文鲁彬认为,这是人们可能不知道问题所在,或是他们以为自己生活得很好,却忽略了真切感受自己感觉的需要,忘了聆听自己声音。

  大家都听过「五感」,指的是: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听觉、触觉,但是文鲁彬表示,其实人们应该拥有的「六感」,除了上述的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听觉、触觉外,其中最重要的还有「心的感觉」,这也是他强调的「第六感」。

  文鲁彬指出,凡事会影响到这六感的所有自然生态、社会经济、人与文化都是环境生态的一部份。文鲁彬指出,「人其实会反映环境的好坏,当感觉不好,其实也是反映出某部分的环境好坏」人们总是忽略了自我深层感受而不自知,或是习惯于一种自以为常态的生活方式。即使是自己的身体,有时候也会冷漠忽视,「人们总会做一些伤害自己唯一可控制的环境:身体」,文鲁彬无奈地表示。

  他认为,人们应该重拾自己最重要的六种感官,认真地去感受、关照与我们相亲近的自然环境,以便为自己选择该拥有怎样的生活品质。

  「从观察中开始,发挥自己六个感觉,进而觉察生活所见所闻现象的因果关系」,文鲁彬说。

  创造对环境「零负担」的「绿色办公室」便是文鲁彬的理想,博仲法律事务所整个工作型态都遵守这项原则,强调要对同仁、对社区、对环境的友善。省电、节水、资源回收、不用塑胶袋等,在这里都是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  位于屋顶的四个大铁桶回收约4吨雨水,透过回收雨水、加装节水龙头及马桶,截至2007为止,办公室用水量已比2004年少了四成。从2004年开始计算能源量以来,三年共少用两万两千多度,省下六万多元电费,水费约省了17000元。

  而顶楼空间更有个大家集思广益设计的空中花园,有废弃轮胎围成的菜圃,种了一些可以「吃」的植物,青葱、红凤菜、九层塔、香茅、莴苣等。菜圃旁还有一个水生植物池以及一间木制的堆肥厕所,上完厕所用木屑、干草堆起来,腐化后,就能成为有机肥料。

  接近正午时分,文鲁彬特意爬上围墙,为我们解释种植在围墙上的爬藤植物,「若是这些吸热的爬藤植物长得好,就能减少冷气使用量,相对地也减少大楼的用电量」。就是从这些小地方开始,文鲁彬都仔细关照,不仅让我们深深感受到,谈论环保不单是口号,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,也是他所坚持一个企业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。

 

【 方 法 篇 】

省电省荷包 减碳,从生活细节做起!

如何从食衣住行做环保?

《食》:

●少吃肉:
  (因为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、豆类,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;生产一公斤牛肉要投入八公斤谷物、生产一公斤猪肉则需三公斤谷物饲料。如果减少吃肉,就能减少谷物饲料的消耗,及废弃物所造成的温室效应。),如果一人改吃素一天,可减少4.1公斤CO2,等于180360棵树一天内之CO2吸收量。

●购买本地当季产品:
  支持本地农产品,可以减少长程运输所需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量;选用当季食物,除了美味新鲜,更能免去储藏的过程,一次购买所需的量不浪费。若一个礼拜选用一次当地产品,一年就可减少两吨二氧化碳。

●自己带水壶:减少购买饮料,制造更多瓶罐垃圾。

●少开冰箱:
  每开一次冰箱门,压缩机需要运转10~20分,才能回冷,减少开门次数与时间,保冷又省电。

《衣》:
●认识衣料来源:选购天然棉、麻等自然材质(有机性的),才可回收再生。

●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,以延长衣服的寿命。

●搭配变化饰品,旧衣新穿。
  每一件新衣的背后都代表着能量和资源的消耗,有些是合成材料,更是石油制品。另外,棉花田虽占全球耕地的3%,却消耗了全球将近25%的农药。因此,与邻居、友人交换衣服,或将穿不下的衣物送给其他孩童,淘汰衣物的布料也可重新使用,制作抹布、环保袋等,省钱更省资源。

●衣物累积相当数量再洗涤:
  先浸泡20分钟,可提高洗净效率,衣料损伤少。幷使用「适量」符合环保标章的清洁剂(肥皂丝、肥皂粉更佳),易洗、好冲、省水、省电。

(全文请详见禅天下杂志 NO.74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edericag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